本站提供 蓝光Blu-ray/HDTV 720P/1080P/2160P/4K 蓝光原盘 电影电视,硬盘代拷贝
代拷贝收费标准:例如:1TB硬盘(实际可拷贝930G)=100元,1.5TB硬盘(实际可拷贝1396GB)=150元,2TB硬盘(实际可拷贝1862GB)=200元,3TB硬盘(实际可拷贝2792GB)=300元。本站也有全新拷满自选片源硬盘出售。
网盘下载1G=0.2元,50G起。使用的网盘:115网盘
联系方式: 阿里旺旺: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箱: 淘宝店铺:http://94hd.taobao.com

    关于各种格式的区别:
  • 原盘:原始蓝光光盘上拷贝,包含菜单﹑花絮等,电脑上需用ArcSoft TotalMedia Theater或PowerDVD播放才有字幕,高清播放机播放原盘或原盘ISO,请确保你的机子支持后再选,避免发生兼容性问题
  • REMUX:无损的提取出原盘的原始视频数据和音频数据,去除菜单﹑花絮和多余的音轨,封装到TS格式中,可能采用DVD提取的国粤语和其他音轨,画质与原盘没有差别
  • 蓝光RiP:对蓝光Blu-ray等介质的原始视频进行重编码,视频形式采用X264编码,音频采用原片音轨转码的AC3或DTS
  • WEB-DL:来源是各大视频网站,质量要比HDTV好,相比HDTV,无水印,无台标logo,无插播广告,所以无任何剪切较完整。
  • HDTV的片源是录制于高清电视,基本都有台标

 内容介绍
英文片名Diary of a Country Priest
原始片名Journal d'un curé de campagne
中文片名乡村牧师日记 (1951) 
类型剧情
地区法国
文件大小 34.21 GB, 蓝光原盘 1080p
备注DIY简繁中字
文件格式 BDMV/AVC
音轨 法语 DTS-HDMA 2.0
字幕 简繁英
IMDB评分8.0


◎译  名 乡村牧师日记 / 一个乡村牧师的日记 / Diary of a Country Priest
◎片  名 Journal d'un curé de campagne
◎年  代 1951
◎产  地 法国
◎类  别 剧情
◎语  言 法语
◎上映日期 1951-02-07(法国)
◎豆瓣链接 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1401618/
◎片  长 115分钟
◎导  演 罗伯特·布列松 / Robert Bresson
◎演  员 克罗德·莱杜 / Claude Laydu
      让·里韦尔 / Jean Riveyre
      Adrien Borel Adrien Borel
      瑞秋·贝伦特 / Rachel Bérendt
      妮可·茂瑞 / Nicole Maurey
      妮可·拉德米拉尔 / Nicole Ladmiral
      Antoine Balpêtré Antoine Balpêtré
      让·达奈 / Jean Danet
      Gaston Séverin Gaston Séverin
      伊薇特·埃蒂耶旺 / Yvette Etiévant
      莱昂·阿韦尔 / Léon Arvel
      塞尔日·本托 / Serge Bento
      Germaine Stainval Germaine Stainval
      François Valorbe François Valorbe
◎编  剧 乔治·贝尔纳诺斯 / Georges Bernanos
      罗伯特·布列松 / Robert Bresson

◎简  介 

  一个青年牧师在日记中向上帝袒露心声。年轻的牧师(Claude Laydu 饰)初到村庄,感受到这里的寒冷和孤苦,他怀着一腔热忱,希望用自己的力量教化众生,令人们更加虔诚,但和村人接触之下他才发现,他们浅薄、功利,有的村民连妻子葬礼都不肯花钱,大多数人根本不关心自己的灵魂是否被拯救,反倒质疑他的献身精神。唯有一位伯爵夫人,因为难以纾解丧子之痛,找来牧师长谈,从而得到开解。但在村子的大环境下,他仍时时感到徒劳无功,他自己的迷茫和痛苦连上帝都解救不了。长期抑郁之下,牧师渐渐吃不下东西,最后发现自己得了胃癌,终于孤独地死去。

◎获奖情况 

  第12届威尼斯电影节 (1951)
  主竞赛单元 金狮奖 (提名) 罗伯特·布列松
  国际奖 最佳摄影 莱昂斯-亨利·布雷尔
  国际奖 罗伯特·布列松

◎幕后揭秘

  小说与电影影片《乡村牧师日记》为文学作品改编为电影的方式提供了独特的范例。这部电影可以说是布莱松电影艺术道路上的一个转折点,是他与文学和戏剧决裂的崭新实践。此片虽然改编自文学作品,但是,正如安德列·巴赞所指出的那样,与原作者的小说相比,影片反而更具有“文学味”,布莱松努力的方向一直是要是他的艺术愈来愈加精炼纯化,他拒绝求助于剧本,拒绝演员的干预,极力减少摄影棚里的布景,以求实现他的一个理想:我们要把对风格的追求推进到狂热的程度。 法国作者贝尔纳诺斯(Bernanos)的日记体同名原著,以冷峻的笔调塑造了一个近乎耶稣基督的忍辱负重自我牺牲的殉道者形象,表现了忠于神职的乡村牧师日月如斯的磨难和忧虑,揭示了内心的搏斗,对人生使命的怀疑和爱的本能。这是一部探索灵魂、表现人的心灵的宗教小说,颂扬人类的精神价值是这部作品的基调。而布莱松独辟蹊径,在银幕上“如实”复现了这部“心灵戏剧”,将小说生动地转换成银幕语言。为了实现既定的叙事策略,布莱松充分运用画外音作为复述小说原文的主要手段。为了忠于原著,布莱松没有把牧师通过回忆记述下来的谈话改为对白,使其埋没在四平八稳的念白中,从而营造出几分超验感。安德烈巴赞说:“我们通过这一无可辩驳的美学实例体验到了一种绝妙的纯电影的杰作……在这里,空荡荡、没有画面的,完全让位于文学的银幕,标志着电影现实主义的胜利。”法国的电影理论家莱皮埃对这部影片也很是欣赏,他曾经说:“这是电影与文学从思想到形式平等地表现出独特艺术性的第一部电影。” 布莱松自己称:“我并不忠于贝尔纳诺斯的风格,我省略了一些我不喜欢的细节。但我忠于书的灵魂,它在我读的时候激发了我。当然,我也从我自己的经验中加入了尽可能多的东西。”电影与宗教导演布莱松在一个访谈里说:我们的感受比我们的智力能够告诉我们更多。《乡村牧师日记》的人物不只是虔诚的基督徒,而是信仰本身,他本人正在解释着真正的信仰是什么样子的,罪是怎样被取消,如果我们要有什么期望的话,我们的眼睛应该是看着天上的——真正强大的奇迹不是来自此岸,但也不完全来自彼岸,它来自内心、内核和外界、外部相碰撞时的所有虔诚的反应。一个人是牧师的话,他应有基督的精神,所有的基督徒都会重复基督的悲剧,都有一个十字架,他们也终将复活。 影片中牧师数次与格西牧师就教务与精神、生活问题进行着探讨与期许,直到牧师最后放弃了语言探讨的延伸性,转而继续在日记中保持与内心一致的守望。但他的病情每况愈下直至恶化的底线——“胃癌”。在人与上帝之间,以基督徒的绝对忠诚与热情,将物质的极致欲望以精神的方式奉献于宗教的博爱,而当身的形摆脱了物质的制约,精神将得以飞跃。作者导演作者“布莱松之于法国电影犹如莫扎特之于奥地利音乐,陀思妥耶夫斯基之于俄国文学。”法国导演让-吕克.戈达尔这样说过。

  布莱松起初是一个画家,而立之年才迷上电影。从三十年代起,先后拍了《公共事务》(1934)以、《罪恶天使》(1943)、《布劳涅森林的女人们》(1945)、《乡村牧师日记》(1951)、《死囚越狱》(1956)、《扒手》(1959)、《圣女贞德的审判》(1962)、《穆谢特》(1967)、《金钱》(1983)等优秀影片。其中前三部片子没有摆脱当时占据统治地位的戏剧美学的要求,比如选用专业演员,利用文学性的对白,精雕细刻摄影影像等。从《乡村牧师日记》时,他与文学和戏剧决裂,开始自觉地使用非职业演员。到1956年派《死囚越狱》时,他与“演员”彻底分道扬镳,代之以连非职业演员都称不上的“模特”。

  布莱松努力的方向一直是要是他的艺术愈来愈加精炼纯化,他拒绝求助于剧本,拒绝演员的干预,极力减少摄影棚里的布景,以求实现他的一个理想:我们要把对风格的追求推进到狂热的程度。影片是一种要求具有风格的作品,他需要有一个作者,一种写法。作者是在银幕上书写,用各种历时不同的镜头和各种可变的拍摄角度来表达自己。因此必须有一种选择,这种选则是由计算或本能来决定的,不是偶然决定的。布莱松的这种与冉森教义有关的严格要求的努力,使他把人和人的事件置于一部作品的中心地位,在这种作品中,不乏作者对宗教的关怀,但他所表达的人道主义和隐含的作者的热情是极其感人肺腑的。